每80个国人中就有一个盲人,想想,为何在生活中却很少看到他们?

 

一提起盲人,我们日常生活中好像也很少见到。

即使见到,大多数也就是在盲人按摩院了。难道是盲人的数量少吗?

据统计,2018年我国有1700多万的视力残疾患者,相当于每80人中就有一个“黑暗中的行者”。为什么我们平时在路上或者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到过盲人呢?

是什么阻止了盲人进入正常的生活?

因为在我国,盲人实在是太难独立生存了,他们的世界被单独隔离开,和我们健全人的世界就像是两个平行世界。

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最常见到的助盲设施就是盲道了。但是即使如此,盲道也会经常被占用。

比如这样:

同时,盲人也没有方法可接受正常的教育,这就堵住了他们融入正常社会生活的路。

比如以前安徽有一个盲人高考生参加高考后通过了一本线,被东北的一所大学录取,但是该校以没有配备针对盲人学生的生活设备为由,要求学生在校外租房且必须有家长陪同。

即使如此,和其他盲人相比,这位考生能被高校录取已经很幸运了。

对于其他盲人来说,很多从很小的时候就不再上学,即使能够继续学习,可选择学习的范围也很窄,大多是音乐和按摩。

正是因为这些助盲设施和助盲政策的缺失,导致盲人无法进入正常人的生活,渐渐地与我们变成了平行时空。

盲人的现状只是残障人士现状的缩影

据官方统计,我国的残障人士大约是8296万人,将近1亿这么庞大的人口数量,我们平时在外面似乎也很少遇到。

与盲人的现状一样,有越来越多的残障人士都不愿意出现在外面,进行正常的社交活动了。

主要有以下几点:

1. 助残设备缺失

早在上世纪80年代,美国公交巴士就有无障碍设备。随处可见的无障碍设施,比如残障轮椅的高科技等,可以让残障人士自由出行,融入到正常的社会中,也让他们有了与普通人公平竞争的机会。

2. 家长心态

在国内,还会有人把残疾人士称作“残废”。一个人一旦残了,那就废了,不但自己废,很可能整个家都废了。这种心态,在那些残疾人士家人心中比较常见。

正是因为这种自卑的心态,家人就会习惯于把自己的孩子藏在家中,减少其社交活动。也不会注重对他们的教育,等等,久而久之,他们就被隔离在一个孤岛上。

而残障人士甚至孩子在家人心态的影响,也会慢慢变得自卑,不再向往外面的世界。

3. 社会认知

有些残障人士的家人并不因此自卑,而是想要努力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,让他们进行正常的日常活动。

但是出门后,他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异样的眼光,或者是极为好心的帮助。而这些热心的帮助,在他们眼里好像更是突出了自己的不一样,内心也会激起一些波澜。

有些人或许不想给别人添麻烦,或者不想再感受异样的眼光,也就渐渐减少了外出的机会。

正是这些原因,让残障人士与普通人的生活渐渐隔离。而在一些发达国家,残疾人士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正常生活,正常上学,正常工作,这就是得益于他们完善的助残设施和包容的文化。

残障人士不是累赘

在一些发达国家,对残疾人的保障就是十分完善的。

首先在设施方面,不管在商用还是民用建筑标准中,都强制配有相应数量的无障碍设施,比如停车场、厕所、电梯等等。

其次,一些发达国家对带有先天残疾或后天致残,需要矫正治疗的孩子,检测、治疗、手术、医疗器械设备等全部都是免费的。而且,还有专人跟踪他们的治疗及成长发育情况,监测督促康复训练的效果。

与此同时,他们还会被“无差别”对待,没有人因为他们是残疾人士就会被歧视或被同情,这就让他们从心里上就会感觉到自己是个正常人。

所以,只要社会制度保障体系完善,在高科技的带领下,残障人士是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的,他们不是残废,也不是累赘。

不要让“关爱残障”成为空口号

关爱残障人士,好像经常会被挂在嘴边,但是我们不能只让它停留在口中,而是要真正做到。

对于我们遇到的助残设施,我们应当做不占用、不破坏,同时要也要把他们当成正常人来看待,不带有色眼镜,也不过分地去施予帮助。

不过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才是基础,希望社会能够关注、关爱残障人士,不再让它成为空口号。